当前位置:

中华禅茶文化初探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宋自凡 编辑:陆元连 编辑:张扬 2017-05-08 13:47:02
—分享—

  ■宋自凡

  

 

  中华民族是茶的国度,也是茶文化的国度,还是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功能化民成俗的禅茶文化的国度。

  中华禅茶文化“种”、“采”、“煮”、“饮”独特,历史源远流长

  禅茶,指的是寺院僧人种植、采制、洗煮、饮用之茶。中华禅茶文化独有的特色具体体现在“种”、“采”、“煮”、“饮”等几个大的方面。

  首先,“种”。种植茶树,时间上要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公元前52年。据此推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时,有一位叫吴理真的僧人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了7株茶树,开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精修佛学,种培茶树,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在他的带领下,各地寺院僧众竞相效仿,以“农禅”为根基,种茶逐步成为一种风尚。

  其次,“采”。唐人陆羽寺院出身,恬静淡泊,终身不仕,性嗜茶事研究,有采制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在《茶经》中对茶种后采的时间,对不宜采的茶,为什么不可采的原因都阐述得非常透彻、全面。

  再是,“煮”。唐宋时期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其名曰:“茶汤会”。

  最后,“饮”。从佛教初传,僧人长坐不眠、惟饮茶苏的饮茶与禅定的联姻,到赵州古佛三称“吃茶去”的妙传心印,饮茶与佛教的结缘,已然走过了一条由茶事融于佛事,到茶风与禅风合一的心路历程。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他以“饮”至“悟”,品悟出了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

  可以看出,中国禅茶文化始于中国寺院,尤其是寺院的喝茶、茶汤礼的盛行,是禅学与之结合的现实前提;日常生活中饮茶习惯的普及、普遍,是禅学选择茶文化、引茶文化入于禅修实践的社会基础;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阶层对茶礼的重视,茶宴、茶会、斗茶等风行,是禅茶结合的时代趋势。唐宋之后,更为尤盛,奠定了中华禅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必然趋势。

  中华禅茶文化“正”“清”“和”“雅”独到,内涵博大精深

  所谓禅茶之“正”,就是指的中华禅茶文化精神中的“八正道”。泡茶、喝茶,可以说与儒家所主张的“正气”,尤其是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大相径庭。“八正道”是任何修学儒术与佛法之儒弟子、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共涵括八个方面。之一“正见”:即是指正确的知识和见解;之二“正思维”:即是指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又称之为正欲或正志;之三“正语”:即是指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之四“正业”:即是指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之五“正命”:即是指的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之六“正精进”:即是指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之七“正念”:即是指的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之为正念;之八“正定”:即是指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沦,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

  所谓禅茶之“清”,就是指的中华禅茶文化精神中的“清净心”。她与道家文化主清气之精神以及“天人合一”虚静怡淡之本性是如出一辙的。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珠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明,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所谓禅茶之“和”,就是指的中华禅茶文化精神中的“六和敬”。六和敬是佛学的崇高境界,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其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其二,口和无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其三,意和同悦。要求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其四,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为定慧二学之根本。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支撑和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地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其五,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两千多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其六,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

  所谓禅茶之“雅”,就是指的中华禅茶文化精神在人们实际人生中的落实与升华。中华禅茶文化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将正确,合乎规范的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的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而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之高雅。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禅茶之旨趣,就是藉“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即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作为种、采、煮、饮源远流长独特历史,正、清、和、雅博大精深独到内涵的中华禅茶文化之千姿百态与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更具有中华茶文化自身之雅气,而博大精深的中华禅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实际人生中的落实和升华。

  中华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独具,功能化民成俗

  中华禅茶文化的化民成俗功能定位,有大德高贤概括为“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八个字。

  第一,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社会与自然融合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第二,包容。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第三,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心。第四,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清,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诚然,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并非是仅仅停留于陶冶心情、增加涵养的文化品尝行为,或者是更等而下之仅为酒足饭饱、穷极无聊后的附庸风雅,而是探讨禅茶知识以美化人心,体验禅茶生活以净化社会,研究禅茶美学以美化生活,发扬禅茶精神以文化世界,这正是中华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在今天这样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我们更应客观地,有理有节地吸取中华禅茶文化精华,特别强调大力弘扬“正、清、和、雅”的中华禅茶文化精神,优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之化民成俗功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把住中华禅茶文化这些有价值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将会对人们今后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宋自凡 编辑:陆元连

编辑:张扬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