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山川灵秀、文采风流
荟萃于湘江耒水之间
在珠晖区有座著名的宝塔
名曰“珠晖塔”,为雁城三塔之一
位于湘江东岸茶山镇藕塘村内
前峙来雁塔,后踞拜亭山
最近,关于珠晖塔的好消息不断。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珠晖塔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并批复,这意味它将迎来自建成122年来的首次修缮。
海拔仅100多米的拜亭山,因珠晖塔耸立其上而生出几分巍峨之感。
塔额“珠晖塔”三个大字十分醒目。上款有“光绪乙未季夏”,下款为“程龢祥督修,王之春捐建”,均竖排,门联为“高峙船山,远绵学脉;流廻耒水,广助文澜”。门额、门联均为楷书,剔雕,由王船山八世从孙、时任安徽巡抚王之春手书。
▲航拍珠晖塔 龙敏之 摄
铭刻在石头上的寥寥数语,静静地向来往游客自述身世。珠晖塔在衡阳三塔中“最年轻”,但由于晚清至近代以来的时局动荡,竟是地方文献资料中记载最少的古塔。
日前,在本土知名文史专家戴述秋家中,记者看到一本衡阳市江东区政协于1989年8月编印的《江东文史资料》第二辑。其中,一篇由海诚法师口述、李少林整理的文章《珠晖塔》,或许是迄今为止对珠晖塔着墨最多、记载最全的“文献”。
文中记载了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清咸丰年间,衡阳城内富商巨贾多为外地人,加以光绪年间耒河口一带,一年一次火灾。一位风水先生解释说,衡阳山川灵秀,文采风流,荟萃于湘江耒水之间,但蒸、湘、耒三水汇合向北流,衡阳的灵秀、风光、文采、钱财也会随水流去。若在耒河口金塘河处,筑一高塔镇住,与来雁塔互相对峙,像两员大将把住关口,邪恶不得入内,衡阳的人物、钱财就平安无事。于是,两淮盐运使程商霖等衡阳绅士倡议修塔以镇风水。
▲塔基座上精美的浮雕 黄沐 摄
传说,建塔的工人常年保持在300余人,建设塔基脚耗时3年,搭架面积4万平方米,塔基石从樟木等地运来,塔顶宝刹在当地由生铁铸造,耗时两年铸成。
海诚法师回忆,塔下建有一个亭子和文昌阁,设置佛堂,常年住僧人三四人,兼守护塔之责,佛堂香火极盛。在大浦街附近置田30余亩,以供护塔之资。当地杨、陈两家还将塔周围三四亩地捐给文昌阁作香火之用。可惜的是,亭、阁于1961年被火灾所毁。
珠晖塔是衡阳市区屈指可数的古建筑之一,蕴含了衡阳质朴淳厚的民风习俗和热心公益优良传统等诸多历史信息,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以及书法、雕刻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衡阳地方历史甚至中国古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1959年,市政府公布珠晖塔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省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它建成以来的122年间,经历过火灾、战争,以及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破坏,如今塔外墙风化,受到雨水侵蚀、植物侵害,塔顶屋面开裂、破损,塔刹表面锈迹斑斑,其固定链条锈蚀、断裂。
随着滨江新区建设的推进,珠晖塔的修缮保护也被提上议程。但关于珠晖塔的历史原貌,除了1926年至1943年间一位本地凌姓摄影师拍摄的珠晖塔旧照,几乎再也找不到确切的文献记载。为确保“修旧如旧”,制定合理的修缮方案,文物工作者去年对珠晖塔进行了一次考古调勘。
▲隍塔基由坚固的方石砌成 黄沐 摄
考古人员在塔下发现巨大的“方石阵”,它们构成了坚固的塔基。建塔时所用脚手架木柱的柱洞,在塔基四周历历可见。大家还陆续发现了残存的院墙、山门遗迹,以及规则排列的柱洞、下水沟。
▲考古调勘中,发现建塔支架的柱脚 黄沐 摄
经过考古调勘,发现珠晖塔院落平面布局呈“铲币”形,坐东朝西略偏南,东西长62.15米,南北宽46.46米,总占地面积2265.43平方米。山门和珠晖塔之间,有长廊相连,南北厢为殿堂,塔后有放生池,整体以围墙合围成一个院落。
塔下鲜有人注意的一块“阁”字残碑,经过考古人员访察,证实这里原来有一边厢房为文昌阁。
▲“阁”字残碑 黄沐 摄
这些考古发现,为将要开始的修缮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珠晖塔的修缮工程在完成相关程序后即将正式启动。
来源:衡阳晚报
来源:智慧衡南综合
编辑:智慧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