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山林变“绿色银行”,万亩油茶成“共富密钥”。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从“分山到户”向“生态产业化”纵深推进。
衡南县通过创新实践“油茶庄园”模式,让“沉睡山林”变身为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与产业振兴协同共生的改革路径。
2024年,衡南油茶产业年总产值43.6亿元,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当油茶果在衡南的枝头饱满垂落,中国集体林改的深水区,正照进一束光。
破局低产林,“庄园模式”激活新动能
享有“中国品质油茶第一县”美誉的湖南省衡南县,油茶种植底蕴深厚,总面积达53.69万亩,是湖南省核心产区之一。
然而,辉煌背后潜藏隐忧。“油茶树3年成熟,5年挂果,8年丰产”——漫长的回报周期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前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时间和人力进行抚育管理,而粗放的种植方式又导致超半数油茶林沦为低产低效林,亩产茶油仅徘徊在8-13公斤,亩均产值低至500-1000元,“守着金山过穷日子”成为不少林农的无奈写照。
痛点即起点。 衡南县将油茶产业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决心扭转“低产”“粗放”的被动局面。其核心举措是大力支持并推广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探索的“油茶庄园”模式。
大三湘在深入考察国内外成熟的橄榄庄园、葡萄酒庄园等模式后,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创新出以当地农民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路径,并成功打造了10000亩、3000亩和300亩三种不同规模的庄园样板。
“油茶庄园”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三帮一”支撑体系和“三直通”运营机制,重塑了生产关系。
“三帮一”聚合力,破解“单打独斗”困局。由政府、龙头企业(大三湘)、金融机构三方形成合力,精准支持农户或合作社建设运营庄园。
“三直通”活循环,打通产业“任督二脉”。其一为金融直通农业,推出5+5油茶贷,前5年只还息不还本,有效缓解了农户前期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燃眉之急,为庄园启动注入关键动力;其二为城市直通乡村,依托油茶庄园独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庄园体验游,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消费,更促进了城乡文化交融,让市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其三为市民直通农民—— 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打造全国领先的“油茶庄园”认养模式。市民通过线上平台认养专属茶树或庄园地块,成为“荣誉庄主”。
“一次认养当庄主,一生底价吃茶油”,庄主不仅能以优惠价格获得高品质的放心茶油,更能通过可视化溯源系统,实时查看自己茶油“从一株苗、到一棵树、一亩茶山、到一滴茶油”的全过程。
目前,大三湘的东方树庄园认养模式已成为成功典范。
成效立竿见影。在“三高”(高科技、高品质、高收益)标准引领下,庄园模式带来了产量和效益的飞跃。
茶果年均亩产从传统模式的300-500斤,大幅提高到1500-2000斤;茶油年均亩产从8-13kg,跃升至35-50kg;年均亩产值从500-1000元,跨越式增长到3000元-4000元。
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蜕变为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庄园;普通农户通过学习提升,转型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庄主”。
科技赋能提质,产业链条延伸增效
低产林的改造,良种是根基,科技是翅膀。衡南县深谙此道,将科技赋能作为油茶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攥紧农业“芯片”,夯实产业根基。优质的种苗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2018年,衡南县投资2000万元新建“大三湘”现代化优质油茶苗木生产基地,从国家林草局主推油茶品种中,筛选出“三华”“湘林210”等8个最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并严格分品系进行嫁接、培育、供苗,保障全县及周边县市油茶苗木品质和需求。
智能灌溉解“干渴”,精细管理提效益。衡南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大三湘”在油茶庄园积极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通过在基地铺设管网、安装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油茶林的精准灌溉和按需施肥。
这套系统自动调节水肥供给,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为项目区实现高产稳产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有效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衡南县云集街道普贤村是科技赋能促增收的生动例证。该村虽有种植油茶的传统,但过去因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部分油茶林甚至荒废。
2017年,普贤村与湖南大三湘深度合作,整村推进油茶庄园建设。2022年,该村进一步集中流转1500亩土地给大三湘,建成了高标准油茶良种苗木基地。
在良种选育、智能水肥管理等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下,该村油茶鲜果亩产实现了从过去平均250公斤到如今突破1000公斤的惊人飞跃,品质也同步提升,村民收入显著增加。
庄园模式不仅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更着眼于“卖得好”和“价值倍增”。
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显著提升。以农户家庭、合作社或村集体为主体的适度规模庄园,克服了散户种植的弊端,便于统一应用先进技术、实施标准化管理、对接龙头企业,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使种植户真正实现了“种油茶能赚钱”。
打造示范标杆,引领产业升级。以大三湘东方树庄园为样板,衡南县着力打造集高科技、高品质、高收益于一体的“三高”油茶示范园群。实践证明,通过3-5年的科学投入和精细管理,原有低产低效油茶林的效益可提高3-5倍,为全县乃至全国的油茶产业升级树立了标杆。
“油”旅融合,延伸价值链。衡南县深挖油茶文化内涵,以“油茶”产业为根基,以文化体验为纽带,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游客在庄园不仅能购买到优质茶油产品,更能沉浸式体验油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感受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态魅力。这种“油”旅融合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当地村民和村集体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让油茶产业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活力。
改革成效三维突破,构建多赢发展格局
油茶庄园模式的创新实践,是衡南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生动注脚,催生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跃升,构建了多方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经济效益量质齐飞。衡南县已成功建成28个高标准油茶示范庄园,新造及改造提升油茶林面积累计达8300亩。在庄园模式的强劲带动下,全县油茶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8亿元大关。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参与庄园经营的农户年均增收超过4000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增值与富民增收的“双突破”。
生态效益持续彰显。庄园模式推行标准化、精细化的绿色生产方式,显著提升了油茶林的产量和品质。科学的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使得原本荒芜或低效的林地重新披上绿装,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
油茶作为常绿树种,四季保持水土,其生态效益与庄园的经济活动形成了良性的“双循环”,产业发展反哺生态投入,优美的生态环境又为庄园增值(如旅游、认养),实现了“绿叶子”变“金果子”的同时,守护了绿水青山。
社会效益日益深化。庄园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有社会治理的“红利”。它培育了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为乡村注入了活力,吸引了部分人才回流。通过“三帮一”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民、企业、村集体紧密地捆绑在产业链上,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治理能力,有效解决了“分山到户”后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效能的“双提升”。
衡南用实践证明,集体林改的密码,在于通过创新模式将“群众路线”与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圈”深度融合,有效激活了沉睡的山林资源价值。
油茶庄园模式不仅是一棵“致富树”,更是一座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生态桥”。
它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和三产融合,成功串联起农民、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共同体,将沉睡的山林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为破解集体林改深水区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衡南方案”。
来源:红网
作者:倪金华
编辑:李颖婕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