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泉文艺·年味 |分鱼

来源:衡南文联 作者:刘幼翠 编辑:张木兰 2021-02-16 09:21:18
—分享—

春节过年期间,鱼既是祭祖的必要祭品,也是待人接客的一道主菜,鱼代表着喜庆吉祥、欢乐祥和,寓意有吃有剩、“年年有余”,是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记忆中小时候我家过年吃的鱼都是村里干塘分的,那些鱼捕上来时是活蹦乱跳十分的新鲜,煮出来的鱼肉是鲜美又清甜,一碗鲜鱼汤淘上白米饭,就是一道最美味的食物,怎么也吃不腻。如今,岁月走过了40余载春秋,小时过年捕鱼、分鱼、吃鱼的情景还会时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而那些干塘捕鱼时的欢乐片断和短暂的相聚时光,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我的老家是在衡南县宝盖镇原盐和村,又名托里屋场。村子中心位置是一个大宗祠,所有的房屋都围绕着宗祠,形成一种奇特的环绕型布局,其间房屋相连,廊内巷道相通,邻里鸡犬相闻。宗祠的前面有一口椭圆形的池塘,面积约有3亩多,塘坝垒砌着青石砖,塘边栽种着几株垂柳,环池塘边砌着数个浣洗台,村民的日常洗刷全都在这口池塘。青砖灰瓦的祠堂在池塘的倒映下,形成了一幅景色古朴、环境清幽的绝美画境。每一年的春季,村里都会投放一批鱼苗,主要是草鱼、鲤鱼和鲢鱼、雄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年盛夏,池塘便会更换一次水。池塘里的水来自欧阳海灌区,先把池塘里的水排放出去,堵上出水口,再打开水闸入口,白花花的水流像一条银龙在渠道中一路蜿蜒潜行,流到池塘闸口后溅放出最后一簇水花便悄然汇入池塘,在不知不觉中池塘水便放满了。春放苗,冬捕鱼,年年周而复始,每一年的冬季捕鱼后清淤,以保证水质和来年鱼苗的生长。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小时候,池塘里的水十分地清亮,每到夏天,小媳妇和大姑娘在岸边浣洗着衣裳,露出腿肚子上一截截白莲藕般的肌肤;烈日下,小孩子们脱得精光哧溜泡在池塘里不肯上岸,欢声笑语不断,嬉笑打闹不停,池塘变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去处。池塘是村里的集体鱼塘,村民一起养鱼,过年一起分鱼。平时安排一个人割草,洗菜后留下来的烂菜叶和水底浮游生物成了鱼食,没有投喂任何的鱼饲料,在经历了夏秋两季的自然生长后,到了冬季,鱼苗就长成了肥美的大鱼。

干塘抓鱼是村里过年前的一件大事。腊八过后,年关越来越近了,正是干塘抓鱼的好时机。干塘的这一天,不论晴雨,男女老少统统出动,早早就来围着池塘,看热闹的,帮忙抓鱼的,瞎指挥的,忙得不亦乐乎。几个年轻小伙扒开了池塘的放水口,水便流入塘坝下的稻田,待水放得差不多时,便能看到一条条鱼儿在浅浅的水面上游走,这时候再拿出一张大鱼网,几个壮小伙抓住渔网的一端,像桩子似的稳稳地立在塘中,另外几个人穿着捕鱼服,拖着渔网,从池塘的一端一路拦网,所到之处,只见水花四溅,鱼儿腾跃翻飞,岸边人潮涌动,不时有人惊呼:哇,好多鱼呐!看,那条草鱼好大!哎呀,快点,快点,从边上包抄,莫得鱼跑了。鱼儿被网住了,一边挣扎一边弹跳,运气好的“哧溜”一下又跳出了渔网,逃到水中,岸上的人又着急惊叫起来:哎呀,鱼要跑了,快抓住那条鱼呀!拿网地加快了速度,身子在塘里左右挪动,在赶鱼的当中,他们的动作略显笨拙,有的脚陷在泥里,身子摔倒在水里,脸上溅满了泥巴像个大花脸……他们狼狈的模样惹得岸上观战的人群哈哈大笑,一时间,欢声笑语荡漾开来,一张张满怀期待的脸宠展开了笑颜。鱼儿陡然被网住,急得频频跳起来,幸运的又逃回到浅水之中,继续被渔网追赶着,但最终还是被抓住了,岸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抓住了!抓住了!”看捕鱼的人紧张又着急的心情瞬间缓解,他们轻舒了一口气“是条大鱼哩!”。捕鱼、抓鱼的过程充满了无比的欢乐和喜悦、期待,因为投放的鱼苗稀疏,下一次网大概能收获四箩筐的大鱼,年底只要下两遍网,鱼儿就基本上被抓了个遍。欢快的捕鱼活动持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随着箩筐里抓的鱼越来越多,捕鱼也渐渐到了尾声,村民自发把装满了鱼的箩筐抬到了宗祠里,池塘里剩下的一些漏网小鱼小虾,就会任由村民捡拾。岸边看热闹的村民闻风而动,迅速移步到大宗祠去了,接下来马上就是村里一年一度的分鱼盛典了。

刚捕上来的鱼装满了八个箩筐,鲤鱼通体红亮,雄鱼色泽青黑,草鱼身子肥壮,鲢鱼活蹦乱跳,鱼的个头在三四斤左右,也有个别大的有五六斤,有的在微微张嘴颔首,有的在奋力挣扎,墨黑而清亮的鱼眼,鲜亮而干净的鳞片,看起来特别新鲜水灵。八箩筐鱼一溜儿排开,阵容强大,祠堂里早已站满了急切等待分鱼的人们,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欢声笑语飘荡在宗祠里。正式分鱼了,老支书吩咐村组干部各司其职,抓鱼的抓鱼,称重的称重,记数的记数,还有维持秩序的,一切安排妥当,再按照每一家的人口数有条不紊地进行分鱼。首先发扬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把最肥美的草鱼分给了几个像老六叔一样的五保户,确保他们在过年时能吃到最好的鱼。然后再以户为单位,所有参加分鱼的村民排队站好,按照鱼的种类和大小均匀搭配,保证每一家都能分到两条鱼。分鱼的队伍从宗祠一直排到了塘边,只见负责抓鱼的堂哥手脚麻利地从箩筐里抓起一条鲢鱼一条雄鱼,放到秤盘里,鱼身较滑,没放稳,一个打滚,“嗖”地一下溜到了地上,捡起来继续秤;有的鱼儿在秤盘上几度弹跳,欲作最后的挣扎,却在短暂的停歇瞬间,迅速完成了称重……村支书翔叔亲自坐镇称重,高声报出重量“鲢鱼一条2.5斤,雄鱼一条4斤,来,拿好了。”村秘书迅速在本子上作好分鱼记录,分到鱼的村民眉开眼笑,一手一条接过鱼,别人向他打趣:这么大的鱼,你家过年吃得完呀。他扬起鱼来笑眯眯地说:“鱼大点好!有呷有剩,年年有余嘛。”然后,便喜滋滋地提着鱼回了家。在旁边看热闹的人挤进挤出,七嘴八舌,争着掌秤,说自己才是最公平的。排在队伍后面的就忍不住探头探脑,蠢蠢欲动,小孩子们在队伍中钻进钻出看着热闹,祠堂们飘荡着爽朗欢快的谈笑声。村民高涨的热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一瞬间温暖了人心。草鱼的数量较少,大都被分给了“吃照顾”的孤寡老人,大多数人家分到的都是雄鱼、鲢鱼和鲤鱼。鲢鱼是过年敬奉祖先的祭品,不管是什么鱼,每一户都能分到至少六斤鱼,过年足够吃了。一个接一个地分,临近下午,几箩筐鱼就分完了,各家各户都分到了肥美的鱼儿,我家也分到一条鲢鱼和一条雄鱼。喧闹的人声渐渐消散,宗祠慢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而对于鱼的吃法,则有蒸、煮、炸、炖等多种方法,由于池塘只放青草,水质无污染,属于天生天长的鱼类,那煮出来的原生态鱼肉鲜美而不肥腻,鲜嫩而又可口,味道自然清新,带着微甘微甜,尝一口则口舌生津,滋味美妙,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父亲提鱼回家,剖腹洗净,将鱼处理妥当,大年三十晌午祭祀祖先的鱼一定要是一整条的鲢鱼,其他的鱼则一部分用来当日尝鲜,另一部分会被母亲细心存起来,用来过年时自吃和招待客人。煮鱼时,热锅烧油,放入鱼头鱼尾,鱼被炸至金黄,再添加冷水,水开后加入鱼杂,辅以葱、姜、蒜,再佐以调料等,熬煮十几分钟后,一锅奶白浓稠的鲜鱼汤就做好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吃着鱼,喝着汤。在嘴里细细咀嚼品味,去刺后的鱼肉紧实而鲜嫩,嫩滑的鱼汤沾在唇龄间,满口生津。母亲看着我们吃,嘴里不断地念叨着:小馋鬼,有鱼刺呢,你慢点儿吃呀。在母亲的絮叨声中,一锅鱼汤已经见底,我心满意足地一连打了好几个饱隔。“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平常人家的平凡生活,童年的这道美味鱼汤和过年分鱼的场景已经成为了我的过年独家记忆,从不曾忘却,历久而弥新。大年三十晌午和过年接人待客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桌上都会出现一碗鱼肉,由于烹饪的方法不同,它们颜色各异,口味不同。走亲访友拜年时,你尝我家的,我吃你家的,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家长里短,美好的祝福、幸福的憧憬,让一张张脸庞乐开了笑颜。过年吃鱼,它所表现的意义就是中国人民对年的祈盼:风调雨顺!吉庆祥和!年年有余!

九十年代后期,村里池塘被私人承包了,村里过年也不分鱼了,干塘和过年分鱼的热闹场面也自然成为了历史,平时想吃个鱼的话,在农贸市场上买也十分方便。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现在,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和政府对环境的大力持续治理,青山绿水再现,生态自然,一切向好,我相信未来的农村会越来越好,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在此新春佳节期间,谨以此文,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1年2月15日

来源:衡南文联

作者:刘幼翠

编辑:张木兰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