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泉文艺|扶贫故事】星光不负赶路人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幼翠 编辑:王攀程 2020-05-19 21:04:20
—分享—

1.jpg

(文/刘幼翠)五月并不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又有它独特的魅力:天空高远,清风悠然,丰沛的雨水将草木浸润得愈发葱茏,枇杷黄了,桑椹熟了,油菜结籽了,一切都充满了希望。都说“独木难成林”,然而有一种树却能够单树成林,它从枝叶间垂下发达的根系,扎在厚实的泥土中,生根发芽,长叶伸枝,一根一根地向外生长,树冠所到之处,都是它的地盘,这种树叫榕树,彭青生就像这一颗榕树,本是独木一颗,但却长成了一片森林。

“独木也成林”

彭青生现年63岁,居住在泉湖镇源泉村新罗组,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什么说他是一棵独木,因为3岁那年一场疾病(有可能是小儿麻痹症)导致了他的右腿严重萎缩,丧失了行走能力,从小就靠拄着两根拐杖走路,高中只坚持读了一学期。我们见到他时,他拄着拐杖走过来,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并没有想像中残疾人应该有的颓废神情。他的右腿看起来明显要短,软绵无力地垂下来,每走一下就晃动一下,像个钟摆一样,身体前倾,重心全落在两根拐杖上。他的拐杖是一幅不锈钢材质的拐杖,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摩擦,拐杖上端的真皮被磨得起了一层绒毛,没有拐杖的话,他就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就是这样一个残疾贫困户,却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不仅头脑灵活,多才多艺,还成为了村里率先脱贫的示范户。

年轻时的彭青生虽然腿有残疾,但模样俊俏、老实善良、勤劳苦干,他自学了裁缝这门手艺,还因此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随后顺风顺水结了婚,成了家。刚成家时,家里条件很苦,没有房子,从临近祁东的封家皂搬到了泉湖的源泉村,远离了那个偏僻闭塞的地方。1986年,在哥哥、姐姐的帮衬下,又借了一部分钱建了一栋简易的一层房屋,从此真正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家。后来,他添了三个儿女,裁缝这门手艺也不再吃香了,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的肩上,彭青生的生活又变得穷困起来,他便拄着双拐到处去跟人谈房屋粉刷工程,谈好后再转包给别人去做,他在中间赚点介绍费,那时候还没有手机联系,为了谈妥工程,他的足迹遍布了泉湖镇的各个村组,最远到过祁东县,走了很多的路,鞋子都磨破了好几双。儿女渐渐地大了,家里开销也变大了,样样要钱,靠着“提篮子”赚钱总是有限,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2014年,村里将彭青生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一家六口人靠低保金生活。也许对别人来说,“吃低保”就意味着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对于要强、不服输的彭青生来说,他是不想吃低保的,即使吃也只是暂时的,他最终还是要摆脱贫困的。为了早日甩掉“贫困户”这顶帽子,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小生意。源泉村距离泉湖镇有十多公里远的路程,他在家开小商店,平时大家都会照顾生意,商店年利润也有三五千。他还承包了组里的一亩鱼塘,年租金400元,每一年投放2000元左右的鱼苗,投喂新鲜的青草,喂养出的鱼儿肥美又鲜嫩,鱼塘一年能创收1000多元。除了这些,老彭家还养了鸡鸭,种了田,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彭青生却克服了身体缺陷,做到了“一只手抓两条鲶鱼”,开商店、养鱼……忙得经常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经过他与家人的不懈努力,2016年终于甩掉了穷帽,在村里率先实现了脱贫。2017年,脱贫后的彭青生将家里的房间进行了加层和装修,泉湖镇为他申请了9000元的危房改造资金,现在,老彭住的是更宽敞了,人也显得更加精神了。

老彭感慨说:“国家关心我们贫困户,为我们解决了住房、教育、医疗问题。我每个月有120元的残疾补助,我孙女每一学期都有500元生活补贴,有低保金兜底,现在我是一不愁吃,二不愁穿,晚年生活也有了保障,真心感谢党和人民政府。”2019年10月17日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彭青生作为脱贫示范户在大会上受到了中共衡南县委、衡南县人民政府的表彰,他“身残志坚、疾志不渝”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在现实生活中,彭青生就好像是一棵独木,前半生他不敢有任何肴望,不敢去想成家,更不敢去想立业,他原以为自己的一生都将孤独下去,然而,他依靠自己坚韧的意志、不服输的干劲和聪明的头脑,在国家的大力帮扶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爱心人士的关怀下,实现了脱贫摘帽、儿孙满堂。都说“独木难成林”,彭青生却打破了这个魔咒,演绎了“独木也成林”的生命奇迹,他的生命得到了延续,他的儿孙成为了他的那片“森林”。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正在平凡的岁月中努力建造着自己的那片森林。

“艾草变黄金”

来到红湖村易地搬迁扶贫点,一阵阵清奇的草木香气扑鼻而来,只见不远处的水泥坪晒满了艾草,半米深的艾草全部朝一个方向整齐排列,有横着晒的,还有竖着晒的,茎叶新鲜,割口还流着汁液,阳光直射在艾草上,表层升腾起一片氤氲水雾,那奇特的清幽香味在四周弥漫。艾草在农村是极为多见的,开春新抽出的嫩芽摘来做艾叶粑,入口清凉,气味芬芳,清心养肺。待到夏至前后,艾叶长得更加茂密,香味飘荡在空气中,让人神清气爽。端午节到了,艾叶与菖蒲是节日的绝配,据说端午节多蚊虫蛇鼠,而它特殊的香气能够驱蚊防虫,它们被安插在门框上、窗棂中,起着隔绝防护作用。

“艾叶香,香满堂”。艾草是近些年保健界的新宠,它具有提神醒脑、清肝明目、散寒止痛、止汗除臭等多种功效,以艾草为原料制作的艾制品,通常有艾叶粑、艾草枕、艾叶茶、艾草泡足粉、沐浴包、艾炙贴等;以提炼的艾草精华“艾绒”为原料,制作的艾绒被、坐垫及护腰护膝等防护产品、驱蚊熏香产品。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多数人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提前保健与预防需求巨大,艾草及其艾制品因其独特的功效广受人们喜爱,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坪里晒着的艾草就是鸿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老总彭发国模样瘦弱,精明干练。他向我们介绍说:自己之前是从事电器行业的,做了12年的“荣事达”销售衡阳总代理,曾经获得过荣事达公司“全国十强销售代表”殊荣。

彭发国是土生土长的泉湖镇红湖村人,在电器行业做得久了,他想重新制订一个目标,既能实现自己理想中的事业,又能带富乡邻。受朋友的影响,他接触到了艾草行业,朋友的艾制品公司2015年成立以来,每一年的利润都只有几百万,无法突破1000万元,公司进入了一个销售瓶颈期。2018年朋友找到了他,提出分给他一部分干股,让他把公司的销售搞上去。他欣然应允,当年公司的销售额突飞猛进达到了3000多万元,2019年再次刷新记录达到了5000多万元。小小艾草迎来了巨大市场,他也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2019年9月,他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回到了家乡红湖村,承包了村组的山头坡地,种植了1700多亩艾草,12月成立了“丰泰赢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将公司选址在泉湖镇的易地搬迁扶贫点,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让本地村民和贫困户参与艾草种植、管护。紧接着,他又投入400万元注册成立了鸿壶农业开发公司,他将公司定位“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运作,从艾草播种开始到艾制品,他下定决心要把艾草当成后半辈子的事业来做。

去年9月种植的首批艾草也到了收割的时候,他优先为居住在易地搬迁扶贫点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与他们签订了劳动合同。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外出务工受阻。贫困户彭国秋一家五口就居住在扶贫点,他没文化、没技术、只能做死事,搞建筑,打零工,妻子天生精神残疾,没有劳动能力,最小的孩子刚满四个月,正是嗷嗷待哺的时候,全家人的活路都指望着他,可彭国秋却找不到事做。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彭发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现在,彭国秋每天下楼就能上班,他的工作是清理捆扎艾草,工资计件,一天能赚100多元,这对他而言,比做建筑工轻松多了,关键的是,他随时都能照顾到妻子和孩子。与彭国秋一样在打捆清理的还有张桂英和彭国秋的嫂子,她们都是签约的贫困户。张桂英今天已经72岁了,自从儿子儿媳离婚后,她就带着三个孙女,2018年易地搬迁,从泉湖镇原花岳村江皂组搬到了红湖村易地扶贫点,她从没想过,自己年纪这么大了,还能找到一份就近的工作,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到三个年幼的孙女,她说真的十分感谢彭老板。国家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让她离开了花岳村那个只有一层还漏着雨的房子,住上了易地搬迁扶贫点125平方米的大房子,有工作,有事做,吃穿不愁,用的是自来水,再过几年,等孙女们毕业了,就能享清福了。

彭国秋有三兄弟,从小在贵阳生活,1989年彭国秋与哥哥迁回了老家泉湖镇源泉村新罗组。刚回来时,言语不通,屋无片瓦,借住在别人的老房子里,几块薄田是东边一块,西边一块,少肥缺水,无法耕作。平时兄弟俩就出去打零工,做苦力,勉强养家糊口。2018年,兄弟俩同时搬迁到扶贫点,哥哥家五口人分了125平方米的大房子,彭国秋分了100平方米的房子,至此,他终于有了一个家,一个真正的心灵归属之地。他嫂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不发病时跟常人无异,彭发国给她安排了最轻松的岗位。在扶贫点的后面,有一大片规划齐整的菜园子,一块块方正的菜地里,辣椒挂果、豆苗攀藤、水葱嫩绿、黄瓜鲜香……一派菜园青色。每一家都按人口分了菜地,生态种植,自种自吃,吃不了的就送。离开了熟悉的故土,仍然还能拥有一块自己的菜地,这份情怀,是侍弄了一辈子土地的农民无法割舍的爱好,有了土地,就能扎根。我们特意跑到贫困户的房间去看,黄莲英老奶奶80多岁了,来到她家,她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慈眉善目的黄奶奶看起来很精神,整个房间虽小但显得十分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让人看着甚是舒服,家里冰箱、空调、热水器等现代电器齐全,黄奶奶笑容满面地跟我们说,现在吃穿是不愁了,住房也有了,就是还有一个40多岁的儿子还没结婚。我们去的时候,黄奶奶的儿子不在家,黄奶奶说儿子骑摩托车接客去了,我想,能够冒着大太阳去接客,这人还算勤快啊。只有勤劳苦干,才能改变贫穷的面貌,或者在她儿子的心里,搬迁即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他早已对未来有了重新的规划和期许吧。

泉湖镇红湖村易地搬迁扶贫点项目居住的贫困户有40多户,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将近20户,彭发国的鸿壶公司就签订了14户贫困户。小小艾草,做成了大健康产业,现在正是第一茬艾叶收割期,“春雨贵如油,艾草变黄金”,彭发国仔细算了算,2020年光艾草种植收入最少就能达到200多万元,到时候,这遍地的艾草可不就是满地黄金!艾制品的后期加工车间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等加工车间生产线建立起来后,还将需要更多的人手,除了贫困户外,本地村民也能加入到公司工作,这将极大地带动泉湖镇的闲散劳动力就业,为农村脱贫攻坚助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这正是彭发国内心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人生的追梦路上,彭发国是心系桑梓、回报乡邻的赶路人;彭青生是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赶路人;彭国秋等贫困户是勤劳朴实、扎实肯干的赶路人。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扶贫政策、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指导思想,就是照耀在追梦路上的星光。“星光不负赶路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只要勤快肯干,不等不靠不要,就一定能够脱离贫困,实现梦想。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幼翠

编辑:王攀程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