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南古桥

作者:luker 编辑:张扬 2019-04-18 18:23:54
—分享—

  文/阳天舒

  因从事文物工作,我到过不少古桥、古亭、古祠、古寺、古道、古遗址和古村落,在乡村中游走久了,心里难免泛起寂寞。但我知道,真正寂寞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古桥。

  衡南境内河流溪涧众多,有河就有桥,有的几十年,有的几百年。衡南乡村的古桥,多为青石或红砂石垒砌,不是石拱桥,就是石板桥。抚摸桥石,我依稀感受到某种力量的感召。据《衡南县志》载,唐代建有茅洞桥,明代建有栗江桥、惠义桥、白蜡桥、玉泉桥、杜陵桥、洪家桥、竹雅桥、晏公桥、黄竹桥。清乾隆年间有58座古桥,清宣统年间增至123座。现衡南境内保存最早的一座石拱桥位于江口镇江洲村和江口村交界处的惠义桥,东西横跨于耒水支流沙河之上,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也是我县唯一一座明代石拱桥。

  据明隆庆四年(1570)刑部右侍郎邹懋卿《江口惠义桥碑记》载,惠义桥系乡绅贺伯伸捐建。贺伯伸,号小江,勤于耕读,家境颇丰,乐善好施。从明嘉靖十五年(1536)至三十七年(1558),贺伯伸在家乡连建沙河、媳妇、莲花3座石桥,所需资费均由其所捐,不以敛众劳民。其中沙河桥4墩3孔,长约20丈,宽2丈有余,高约3丈,东西两头建有牌坊,耗资费工尤巨。时任衡州知府胡安深为其善举所动,特赐名“惠义桥”,并亲书镌于桥头牌坊。

  宝盖镇小泉村有座小泉桥,横跨于沙河之上,明末清初建筑,五拱石桥,桥体由方石垒建,桥面用青石板铺筑、两侧有望柱和护栏,桥两端设有引桥,两头各立石鼓、石狮一对,石柱1根,石狮狮身遗失,只留下4个基座,桥拱内壁上刻有建桥首事和总理人员名单,桥的上游桥脚雕刻有象鼻形分水石,这种造型在衡阳市建桥史上极为少见。清代朝廷派遣的御祭官,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府官的陪同下,经过此桥前往炎陵祭祀。

  小泉桥虽历经几百年风雨剥蚀,依然巍巍挺立,仍是周围百姓的生产要道和闲时休憩之地。每年农忙季节,桥上百姓穿梭如流,挑谷子、背玉米、赶耕牛、堆稻草,一派丰收和喜悦的景象。而夏季黄昏,大家则来桥上吹河风乘凉。抽着土烟卷的老农,在桥上摇竹扇吹龙门阵,小伙子大姑娘谈情说爱,老婆婆靠在桥上闭目养神,构成了一幅繁华又散淡的世俗图景。古桥则默默守候这幅世俗图景,守望着人们朴素而平静的生活。

  宝盖镇双圆村社背组,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石拱桥,处在衡炎古道之上。该桥规模虽然不大,全长仅6.5米,但做工非常精细讲究。桥身、桥拱均用青条石横连叠砌,石材大小不等,错落有致,条石用糯米石灰浆砌筑。拱内壁上嵌有一块阴刻“善信肖莫生仝妻唐氏自备身吕财修造桥梁一座康熙四十六年季秋月吉旦”碑文,墨汁至今仍清晰可见。这座石桥至今仍在使用,为古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如今仍能保持固有功能不变。

  在宝盖镇樟树村,还有一座三孔石板桥,每年春夏季节,都会有许多燕子落在桥上休息,因而也叫燕子桥。

  咸塘镇有座衡阳市最长的清代五拱石桥——高桥,又名龙溪河五拱石桥,东西横跨于湘江支流龙溪河之上,清雍正四年(1726)由当地邓、黄、李三大家族捐资兴建。当时在龙溪河整条河上共建7座石桥,因高桥在7座桥中桥面最高、桥体最长,得名高桥。现其它6座桥因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相继毁灭,只有高桥历尽沧桑还保存得较完整,因而弥足珍贵。

  高桥总长96米,桥身以红砂石构筑,中间拱券内壁分别嵌有清雍正丙午(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建桥碑记和捐修碑,拱券石外侧浮雕花卉、卷草、八宝、铜钱等,构图精美,栩栩如生,桥墩处高浮雕镇水护桥甲士,威严神武,其中一甲士头侧刻有造像纪年。桥面以红砂石板铺筑,两侧置栏杆、望柱,其中一栏板镌“禁止:车行、晒谷、晒豆、卖柴、堆淤、堆物”,均阴刻楷书。乾隆《衡州府志·津梁》和《清泉县志·营建志上》载:“高桥在县(按:清泉县治所与衡州府治同城)东三十里。”县志、府志均予收录,其价值和重要性由此亦可见一斑。古桥是先民们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千帆过尽之后的不朽,足以使这座城市的后来者,能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前世与今生,看见先辈的生活痕迹。只有这种心灵与记忆上的追寻与衔接,才能构成贯穿古今的文化史。

  洪山镇墨江村安塘组磨陀河之上,有座三拱石桥,因横跨于墨陀河之上而得名磨砣河桥,处于衡炎古道之上。桥面用四纵三横的青板石铺设,桥两侧设有护栏,护栏上刻有双龙戏珠、双凤呈祥、摇钱树、鲤鱼等图案。桥上八个石鼓都有浮雕,其图案花纹样式精美,形态自然生动,工艺精湛,美轮美奂。

  花桥镇黄竹町村有座接脉石桥,建于清代,双拱,横跨于江边河上,整桥用青石叠砌,桥面两边有护栏石,中间护栏石浅浮雕“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案。走在承载着历史的古桥上,俯视桥下涓涓的溪水,眺望村民们休闲的身影,仿佛远离了尘嚣,身处隐居之处。

  花桥镇龙皮村还有座龙皮桥,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半圆形连拱石桥,四墩三孔,三拱不等跨,整桥用青条石横连叠砌,石材大小不等,错落有致。

  花桥镇马署村有座功德桥,青石砌筑,单拱,桥面正中一块青石板上浮雕头水牛。据说在清代,村民去从事农活须经过一条小溪,溪水深急,两岸陡峭,又没有桥,人车难行。衡南人素有修桥架路的传统,将修桥架路视为最大的善事。村民们自筹资金,并发动亲友,在溪流上架桥,很快建成一座石拱桥,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我曾去看过,桥确是老了,无情岁月把石条摩挲得圆钝不整,苍老却风骨犹存。桥身虽短,却一头连接着良田,一头承载着村舍,桥身四周长满了苍藤、野草和青苔,粗砺的石板略显斑驳,但并没有荒废。这里极静,远山回环,一溪萦纡,苍翠连天。来回走走,能从鞋踏在桥面上的清空声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一座城市,若是把有关文化的因素和记忆删削而去,必定会变得瘦骨嶙峋,空泛苍白。古桥承载着文化,蕴纳着一种精神,对于一个地域以及其民众来说,这种精神就是一种灵魂,作为底蕴滋润村民的心灵和智慧。

  硫市镇侍郎村有座侍郎石桥,为纪念明代工部侍郎王诏而建,半圆形单拱石桥,青石砌筑,桥面两侧有护栏。清朝时期衡阳至广州坪石的官马大道从侍郎石桥上经过,清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曾经此桥去广州私访。

  衡南乡间的古桥,还有很多很多,只要留心,随处可见,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像廖田大浦桥,谭子山黄明桥,洪山狮子桥,花桥麻塘桥,近尾洲张公桥、水口桥、茶叶桥、周家桥,宝盖高家塘桥,泉湖宋桥,铁丝塘鱼形桥、甲山桥,以及江拱桥、兴隆桥、大板桥、双拱桥,等等,都建于清至民国时期,迄今无不有上百年历史。这些古桥,经历了太多的历史风雨,目睹了太多的人间苦难,却始终缄默镇定地立着,用宽厚仁慈、无私给予的心去包容一切。

  悠悠古桥经风雨,多少往来成云烟。从古桥通过的,无论是百姓商贾,还是文臣武将,一片小小的烟云而已。就连那些架桥的好人,也一个个流逝于历史长河。只有这些古桥,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善,他们的好,并在这种怀念中,沉淀成一段宁静的岁月。

作者:luker

编辑:张扬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