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何处是归园

作者:luker 编辑:张扬 2018-08-22 23:56:13
—分享—

  陈学阳

  322国道衡南段25.5公里处,左转进入杨湖村,再过湘桂铁路涵洞,至大乐组,即到归园。往归园的这一段村路,岔道颇多,但空气清新。依坡而植的枣园,大片大片的绿迎面压过来,如波涛一般。一棵棵虬枝,挂满状若子弹的鲜枣,在眼前飞过,俨然布阵的百万雄兵,个个英姿飒爽。

  在大乐皁的一处山坡,车子在宽阔平坦的水泥坪停下,当向导的谢支书说,坡上的墓园就是归园。墓园背靠青山,布局工整,呈南北走向,园内翠柏成林,浓荫匝地,干净整洁,简约里透出几许俊秀。墓园没有我想象的宏大,既无精美高矗的牌坊,也无威武雄壮的雕像。入口的莲花柱上,“浩气长存,英雄不朽”的醒目刻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我顿觉敬仰肃穆、心神宁静。园内一行行整齐排开的翠柏,像一排排威武的战士,日夜守护着墓园,又像一团团永远不灭的绿色火焰,燃烧着一段激情的岁月。

  沿甬道引级而上,在并排如一柄柄利剑的纪念碑中,我一一找到被称为衡阳“余则成”们的一门“四郎舅”——段沄、段復、段徽楷、谢小球等四位忠烈的墓碑。在碑文中,我细细重温他们的生平事迹。读着,读着,热泪在心底暗暗涌动,我感觉我在走向历史、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在我梦幻般的眼前一一复活、奔走,此刻耳畔响起密集的枪声,及“华北赵子龙”段沄率领的彪悍之师驱逐日寇的喊杀声……

  在顶端的归园亭伫立远眺,嶂峦叠翠,群峰翘起,山头攒动,若蟠龙阵,像要掀起壮阔的波澜。文友们都赞叹:墓园处于一块风水宝地,适合英灵久久安息。空气弥漫着肃穆,一股草木的清纯之气扑来,隐隐约约夹杂着枣香。这里没有人声鼎沸,没有松林涛声,清幽之中偶传几声婉转的鸟鸣,遥远而又清晰。萋草翠柏,纷纷把根伸向墓土,像在与烈士促膝长谈,默默记实他们的回忆。在园内彳亍,时间似乎放慢脚步,甚至静止下来,人没了平时的紧张和忙乱。我想,忠烈的后人为什么没有把园址选在国道边或城郊处,除了方便守护祭祀外,应是考虑到忠烈们一辈子驰骋炮声隆隆、喊杀连天的战场,他们太需要独处,太需要清静。

  静立在烈士碑前,我不禁问自己:是什么让他们远离亲邻、纵横沙场?是什么促使他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其中段氏三兄弟还出身于茅洞桥泉水江的殷实之家,他们衣食无虞,难道是为一己之私吗?一连串的问号,敲打着我。“雨雪纷飞六月春,覆盆谁复问真假。一寸丹心血斗牛,元首应知报国人。”“自古圣贤多被囚,豆箕相煎诚堪忧。天荒地老家何在,万里孤舟泣白头。”轻轻拂去历史的烟尘,从他们的生平传记与慷慨激昂的绝笔诗文,及忠烈后人谢培建老人的介绍中,我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在所有石碑当中,有一块立在入口处,十分引人瞩目,上面刻有一篇《归园赋》:“妻盼夫归,子盼父归,家盼人归,国盼民归。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一回又一回……”这篇中规中矩却激情澎湃的短赋,实中有大气,朴中蕴力道,短中寓深情。很难想象,竟出自于只有小学文化的谢培建老人之手。在我们连连称赞后,谢老才激动地把刻骨铭心的往事一一翻了出来。因其父谢小球为统一而潜伏的历史,没有及时得以解密,勤奋好学的他,“文革”时被迫中断学业,只能边务农,边挑灯自学。见我们听得很入神,谢老又热情地邀我们到家中憩坐,继续娓娓讲述他父亲和三个舅舅从军的故事,揭秘惊天动地的“段沄中将叛乱案”,以及“归园”建成的始末。他的老伴还开了个大西瓜,一一递到我们的手上。吃西瓜的片刻,我发现老人家挂满了他书写的诗联,无不充盈诚挚的爱国情怀。还有,归园亭“回去回家回乡里,归来归祖归故国”的柱联,听说也是他亲自撰写的。离别时,谢老还噙着泪说,本来俩老早就要去城里带孙子的,但他离不开归园,每天早晚,他都会到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赋联清晰标注了命名“归园”的缘由,也解开我来时的疑惑。我想,“归园”的内涵,应远远不止于赋联,至少有这么几层含意:其一,英灵归故里,实现烈士生前夙愿;其二,亲人切盼忠烈骨灰从台湾归葬故土,也得以实现;其三,生自田园而饱受征战之苦的烈士,死后又归息于田园;其四,四位烈士是至亲,又是挚友,生前为抗战和统一并肩战斗,牺牲后又安息在一起;其五,烈士生前为之奋斗的统一梦,望后世继承遗志早日实现。这其中,最后一层含义应是归园给我们最重要的启迪吧。

  走出归园,汗已湿透短袖。正午火红的太阳,将墓园映照得橙红一片。我禁不住一次次深情地回望园中如一支支巨笔的墓碑,它们似在回忆并书写一页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既不同又相同的生命故事。

  归园很小,小得瞬间可以一睹它的容颜,但它内容丰富,足以联想成篇。在这里,看到的不是死亡,而是永生!

作者:luker

编辑:张扬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