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南传统手工技艺】川口斗笠

作者:罗诗斌 编辑:陆元连 编辑:张扬 2017-05-08 15:04:46
—分享—

  传统手工技艺——川口斗笠(罗诗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朝诗人张志和写罢《渔歌子》后,辞官归隐,隐退山水间,后因酒后表演水上游戏,不慎溺水而逝。年少时,读张志和《渔歌子》,总被江南美景所迷醉,艳羡渔夫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甚或仰慕张志和戴着“青箬笠”垂钓斜风细雨的诗意人生。最具侠客禅味的诗句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纷飞大雪中,戴着斗笠去垂钓,岂不是江湖中深藏不露的侠客?诗中的“箬笠”就是斗笠。“楚谓竹皮曰箬”(《说文》),即以竹皮编织的斗笠。

  对于诗歌的热爱以及对诗人的崇拜,或许来自于我们所拥有的共同意象——“笠”。在衡南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斗笠。在劳作中,农夫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器具。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器具,用竹篾、粽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尖的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斗笠“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古诗文中,故常蓑笠并用,“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唐?储光羲《牧童词》)。在歌曲《万泉河水》中,斗笠成为军民鱼水情的象征,“万泉河水清又清 ,我编斗笠送红军 ,军爱民来民拥军 ,军民团结一家亲 ,军民团结一家亲!”

  川口镇乃衡南竹篾之乡,竹编工艺历史悠久,素有“户户闻破竹,人人忙编织”之雅称。竹篾编制源于生产劳动器具的需要,川口竹篾器具,外形朴实,实用性强,有斗笠、篓子、簸箕、箢箕、箩筐、提篮、猪笼、鱼篓等家庭生产用具数十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生活器具已从农家生活中隐退,开始走上工艺化和产业化生产道路。如斗笠、凉席、竹帘、花篮、以及竹编装饰品。而川口斗笠以其新颖、美观、时尚、防晒、透气、隔热、防雨、耐用等功能,加上顶戴舒适,防风稳固,美观大方,帽型非常适合农民朋友的习惯消费观念,它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劳动保护工具,更是时尚女性和钓鱼玩家的个性遮阳帽,还可做为舞台道具及家庭、饭店赏心悦目的挂件饰品,现已成为倍受世人欢迎的竹篾工艺品。

作者:罗诗斌 编辑:陆元连

编辑:张扬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