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扶起摔伤的老人并一直看护到民警赶到,之后这位自称叫“张小燕”的女士离开了。这是日前发生在铜川市的感人一幕。客观地讲,类似的感人瞬间我们已目睹过很多,并无什么“新意”可言,不同的是,“张小燕”的一句话让这次善举多了几分“看点”——“她说她好歹是个干部,又有那么多人看到,不怕”。(2月16日《华商报》)
“好歹是个干部”,在众人“怕讹”而选择围观的语境下,这种挺身而出和勇于担当的“干部自觉”显得尤为珍贵。这让人想起了一部电影《别拿自己不当干部》,讲述的是国有企业里一位普通工长,时刻以“干部”身份要求自己。其中一句方言,“当官不由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将“干部”二字化作心中责任,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中,触发出无数平凡的感动。
干部是什么?“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骨干就要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在发展中担当大任;而公仆则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能当骨干,不愿做公仆,干部就徒有虚名。然而,在当下,我们身边并不乏一些虚头巴脑的干部。比如,有的干部“唱功”好、“做功”差,做事重形式;有的干部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做事官僚气;有的干部精神懈怠,只想混日子、拿票子,贪图享乐;还有的干部沉迷于“酒局”、“牌局”,生活奢靡。很难想象,在关键时刻,这样的干部怎么能一马当先、担当大任?也很难想象,这样的干部心里装着多少群众感情?
“张小燕”所说的“好歹是个干部”之所以让人暖心,不因别的,正是缘于其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啊,扶起摔倒老人,难道不是一名干部应当做的吗?即使这样做可能“被讹”,但对一名干部来说,有群众作证、有群众支持,冒一点“风险”又有什么可怕的?“张小燕”作为一名“干部”,其善举虽然仅仅是举手之劳,但以小见大,足以诠释一名干部的本色。
“好歹是个干部”,每一名干部都应多一些这样的自觉,日三省乎己,时刻扪心自问,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和干部身份相符合,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和干部形象相一致。当下,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全面开启,不少地方也在新年伊始也吹响治水治霾治堵的号角,打赢这些“硬仗”,各级干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敢于上一线、赴“火线”、做“战士”,这样的干部才能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好歹是个干部”,这是一份光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锋
编辑:张扬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