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者不读好书别怪“垃圾书漫天飞”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张扬 2013-05-03 01:36:17
—分享—

副标题: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2012年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比之前两年略有上升,但低于十多年前的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国青年报》5月2日报道称,国民阅读水平落后不仅在于阅读数量少,也与阅读质量下降有关。该报主持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直言当下“垃圾书”很多,其中34.2%的人认为“非常多”。有人抱怨,如今的图书市场被各式各样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所充斥,阅读浅俗化大行其道。
  
  阅读数量和质量的双双下降,当然是值得重视的一大问题,也肯定与出版物质量相关。但这种关联有多强;是否能就此断论,出版机构大量推出所谓的浅俗化图书是造成国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不断下跌的主因,是有必要探析清楚的。
  
  所谓的浅俗化图书,大概可以界定为一部分文学类、通俗社科类、经管类出版物。这其中,确实有相当品类数量的图书走的是“短平快”路线,图书作者或编著者、出版机构将主要精力花在了策划卖点、生造噱头炒作而非对图书内容的精心打磨之上,内容质量确实高不到哪里去。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浅俗化图书被制造出来,本身就是满足相关读者人群现实的文化消费需求。比如,一些青春小说、职场小说、官场小说被热炒热卖,是因为许多读者提出了这方面的需求,借此打发时间,如果找不到这类看似浅俗化乃至带有恶俗意味的图书,这些读者也不会去选择所谓的严肃文学,而是改为刷刷微博、看看手机新闻。又如,由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媒体分析文章拼凑成的畅销书,内容质量也未必很高,却得以让读者节省了自己搜索收集的时间,可以相对快速而集中的了解某个、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再如,浅俗化的经管、投资题材的图书,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自然没有什么新意,案例、观点也都是所谓的“老三篇”,但却能满足普通投资者或刚刚在企业等单位担任管理职务的人们的应急需要。
  
  当然,就像科普图书的质量有高有低一样,文学、社科、经管等门类的浅俗化图书现今的内容质量,常常不能达标,读者也是不满意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文学大家、社科学者和经济学家放下手段,从尊重读者各层次阅读需求的角度出发,撰写质量高、浅俗却不浅薄庸俗的这几类普及类读物。
  
  浅俗化图书品种多,且占据了实体书店和电商图书频道的主要空间,这的确可能影响爱书人的购买、阅读兴趣,但话要说回来,如果真是一个爱书人,就不会因为在一个或者多个书店(网站)看到有浅俗化图书而不去寻找符合自己品味的图书。“如今的图书市场被各式各样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所充斥”这样的话,显然是不了解图书市场、出版动态、书界信息而发出的妄言。
  
  先看图书的“生产”环节。国内出版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不是什么秘密,但即便如此,多家国有出版社、民营出版公司还是在不断推出国内各领域一流作者的文集或专著,而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各领域各门类的精品书也陆续引进出版。固然,你可以说,一些出版机构编辑水平不够,导致本土精品图书出版时品质受到影响,而图书翻译稿费太低也让引进版图书的质量饱受诟病,但那些图书仍旧不能一概而论为“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
  
  再来看图书的渠道。近年来,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都不算好,一些城市掀起了书店关门潮,但迄今在各大中城市也都还有专注于精品人文社科或科学类图书的实体书店,生活在这些城市的爱书人也照样去经常光顾。与之同时,电商图书频道可以让人更为便捷的查找某一本书、某一个作者(编著者、译者)的作品、某一家出版社的产品,电商还可以为读者(消费者)提供异地调货(只要出版社、新华书店系统仓库里有某本书的存货,就一定可以调配到下单购买的读者手中)。
  
  简而言之,好书不仅有,而且在市面上可以找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内一些都市报晚报、门户网站读书频道历年评选出的好书榜上的图书,却很少同时成为畅销书,这其中虽然不排除出版机构营销乏力等因素,但主要的还应归结为读者(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的一种选择。好些人自己放弃了对好书的追求和选择,却要把责任怪罪到所谓的浅俗化图书,说什么垃圾书漫天飞,这显然毫无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张扬

本文链接:https://www.hnxrmt.com/content/2013/05/03/59954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