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这是一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桥附近,名为曙光防灾教育公园。记者调查发现,这座公园内建有高尔夫球训练场、餐厅、会所等多处高档消费场所。地震公园内的建筑、草地每年租赁收入约1200万元。其所在街道相关负责人称,该公园是探索“以绿养绿”模式的一次尝试。(7月3日《京华时报》)
面对禁令下“疯长”的高尔夫球场,我们又了解到一个经济创新模式——“以绿养绿”,之前见过很多诸如“建设生态观光园”的高尔夫球项目,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借口而已,那么这个“以绿养绿”是否能够超脱之外,成为高尔夫球场顺利生存下去的理由呢?很遗憾,这个借口依然没有摆脱“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一方面,它摆不脱国家的禁令。早在2004年,国家就禁止一切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用地审批。而地震公园内的高尔夫球场是2007年之后建的,明显是在禁令范围之内,那么“以绿养绿”就根本不合理了。地震公园的维护固然重要,但绝对没有到非建高尔夫球场不可的地步。虽然经营公司与内部商家签订协议,在地震时无条件服从政府需要,可以在第一时间搭建帐篷,但地震公园的问题并不是地震时能不能搭建帐篷的问题,而是高尔夫球场为何能够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即便地震公园内没有高尔夫球场,但进行别的商业活动同样经不起推敲。地震公园,顾名思义,首先是一个公益项目,而将公园租给别的公司经营很显然是借公益之名获利。如同故宫博物院不能随便从事商业活动、建设高级会所一样,地震公园必须保证其公益性质。即便真的需要,那么也必须经过严格公示,必须经过各界的论证,而不是公园管理者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而且在经费问题上,1200万的年租是如何确定的,这些钱是如何花的等,这些都需要一个细账。
“以绿养绿”的模式,只不过是换了个名称而已,其公共资源“私有化”的本质并非改变。它在提醒我们,公共资源“私有化”的状况已成为“过街老鼠”,却又无法根除。从杭州私人会所占据一线湖景,到故宫博物院的高级会所,都在向我们昭示公共资源管理的困境。而更可可怕的是,当这些地方以各种经不起推敲的借口侵占公共资源时,监管却总处于“被动”的状态。如果不是媒体的披露,如果不能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这种行为明显不会自动消失,更有可能愈演愈烈。
公园是面向公众的,不是谁的钱多谁就能进,谁的钱少谁就该绕道走。失却“公”根本只能沦为私之利器。此前月余,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国土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发文,清理400多违建家高尔夫球场。根据要求,各地要开展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并于6月底前,将本地区所有球场名单及违规球场清理整治情况汇总上报国家发改委。然而目前看来,这一文件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看来要破除“以绿养绿”的模式,监管还需要给力啊,否则更多的公共资源会“私有化”。
[来源:红网]
[作者:戈海]
[录入:曾永祥]
来源:红网
编辑:张扬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