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河畔的稻穗压弯了腰,晨光村的屋场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巨麓峰水厂的生产线正有序运转——秋日里的铁丝塘镇,每一处场景都透着民生的温度与发展的活力。这份生动图景的背后,是铁丝塘镇深入落实县委“二三四”工作思路,将“亲近群众、亲力解难、亲清有为”“三亲”工作法转化为基层实践的具体成果。镇党委以“亲”为笔、以“实”为墨,推动干部沉下去、服务跟上来、难题解到位,在乡野间勾勒出群众满意、企业安心的幸福画卷。
亲近群众:以“三级包联”为纲,把服务送到心坎上
“亲近群众”的真谛,在于放下“管理者”姿态,以“服务者”身份走进群众生活。铁丝塘镇严格落实“三级包联”体系,构建“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组长包户”的联动机制,将每名镇干部固定联系1个村(社区)、若干重点家庭,把走访责任精准到人,确保困难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走访工作既要听“民声”、也要送“服务”、还要传“思想”。铁丝塘镇摒弃“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模式,将政策宣讲的“大教室”搬进村民家门口的“小课堂”,镇村干部与群众围坐谈心,用“方言土语”解读政策,用身边事例凝聚共识。“以前总觉得移风易俗是喊口号,直到干部坐在我家院子里,算清‘办酒席的账’‘人情往来的债’,才明白这是真为我们减负。”晨光村村民老李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如今走进铁丝塘镇,“婚事新办、白事简办”的文明理念已融入日常,邻里间的“份子钱”负担轻了,互助共济的真情实感重了;铺张攀比的旧风气淡了,和睦相处的新风尚浓了。群众的获得感,就在这一次次接地气的交流、一件件暖人心的改变中,不断升温、愈发厚实。

亲力解难:以“闭环机制”为要,把难题当成自家事
“亲力解难”的核心,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家事”,以实干回应期待。铁丝塘镇地处偏远,水稻种植是主导产业,龙溪河及花洪支渠的灌溉问题,曾是沿线6个村村民最揪心的事——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渠道断流,每到灌溉期,农田缺水干裂,粮食产量受影响。镇里通过“一体化”诉求平台收集到这一问题后,按照方案“四有四办”机制,将其列为“难件”重点攻坚。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镇党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一方面梳理上级农业、水利扶持政策申报补助,另一方面走访企业、合作社争取社会支持,更发动人大代表收集群众意见,借助公益诉讼推动问题解决,形成“诉求收集—联合攻坚—跟踪督办”的闭环。2025年4月,14万元资金筹措到位,巨麓村河段疏浚工程率先开工,清淤泥、除杂草、通河道,仅用半个月就让河道恢复输水;7月,又投入17万元对10.7公里花洪支渠开展清淤修整,6000亩农田的灌溉难题彻底化解。“以前浇地要等水、抢水,现在渠里水通了,你看这稻穗多饱满,今年肯定是丰收年!”巨麓村种粮大户徐书衡站在田埂上,指着金黄的稻田激动地说。

民生难题的解决不止于农田。在铁丝塘镇丹水村,村民胡先生驾驶机动车被掉落的通讯线缆绊倒受伤,镇里立即启动“一站式”解纷机制,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及通讯企业力量,实行“统一受理、联动调处、反馈归档”,仅用两天就完成从受理到赔偿履行的全过程,为群众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这样的暖心故事,正是铁丝塘镇落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要求的生动缩影。
亲清有为:以“四到精神”为魂,把营商环境做优做实
“亲清有为”的关键,是坚守“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原则,既以精准服务激活市场活力,也以暖心举措保障民生福祉,让“亲清”理念覆盖企业发展与群众生活全场景。铁丝塘镇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兼顾特殊群体需求,严格落实“审批环节最少、审批速度最快、政务服务最优、营商环境最好”的目标,用硬举措搭建起服务企业、保障群众的“双桥梁”。

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镇里推行“一企一专员”制度,坚守“四到”精神:由党政班子成员牵头担任企业“专员”,变“企业找上门”为“服务送上门”;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面对面问政于企、问需于企;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 “八个严禁”,从不干预企业经营决策,真正做到“到位不越位、服务不添乱”。湖南巨麓峰矿泉水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宋甫卫对此深有体会,“企业成立初期,从手续办理到生产保障,只要我们有需要,镇里总能‘随叫随到’,正是这份‘服务周到’的支持,让企业能快速发展。”这家 2022 年成立的企业,目前已引进三条国际先进生产线。其旗下山泉水凭借卓越品质,不仅在湖南省旅发大会、“湘超”赛事中崭露头角,更赢得消费者广泛青睐,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亮眼名片。
同时,针对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镇里组建由镇村干部、志愿者构成的“帮代办”小队,将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提供代缴医保、代办证件、养老认证等贴心服务。望江村独居残疾老人许奶奶对此深有感触:“年纪大了,腿脚还不利索,干部主动来家里登记信息、办养老认证,比自家晚辈还细心。”


这种“既亲企业、也亲群众”的服务模式,让“亲清有为”不仅体现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中,更落实到民生保障的细微处。此外,镇里还主动梳理“两重”“两新”等涉企政策及民生保障政策清单,组建政策宣讲小队,既深入企业车间送政策,也走进村民院落讲福利,把政策从“最先一公里”顺畅送到“最后一公里”,既为企业卸下负担,也让群众感受到温暖,真正实现“亲清”作风全覆盖、有温度。
从屋场里的政策宣讲到田埂上的渠道疏浚,从老人家中的 “帮代办”服务到企业车间的“专员对接”,铁丝塘镇的“三亲”实践,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如今,群众的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企业的发展有支撑、成长有空间,这份“把群众当亲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的担当,让幸福之花在乡野间持续绽放。
未来,铁丝塘镇将继续以县委“二三四”工作思路为指引,深化“三亲”工作法实践,主动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全县“大抓落实”工作体系,在民生服务中守初心,在破解难题中显担当,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可靠。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唐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