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邵阳人过年总离不开猪血丸子,不管是做,还是吃,都透着浓浓的年味。2012年1月28日,记者搭上龙年的末班车,飞奔回老家邵阳绥宁县过年,体验了一把做猪血丸子的乐趣。
2012年,因费时费力把房子重新修葺了一番,直至大年三十,母亲才准备做猪血丸子,这可是家乡过年的必备品,缺其不可。幸好母亲干起活来身手不凡,很快,母亲就将新鲜白嫩的水豆腐沥干水,倒置在大铁锅里,又端上一大盆新鲜猪血。
见此,记者也不能袖手旁观,赶紧捞上衣袖,在滚热的水里将手洗干净,并戴上卫生手套,准备开工。
记者与母亲分工协作,母亲负责把一大块新鲜猪肉切成长细丝,而记者则把铁锅里的水豆腐全部捏碎,直到将其捏成了粉未状,等母亲已经将猪肉切成了长细丝,记者把准备好的猪血、长细丝猪肉及食用盐一同倒入铁锅,马上用力搅拌,直至完全均匀。这时,盆子里面已经是“江山一片红”了。
随后,记者和母亲在手上抹上菜籽油,用手把铁锅里面搅拌好的原料捏成一个个大小适中呈椭圆形的“血球”,再把“血球”整理排放在一个干净的且铺上了一层谷草的筛子里。冬天,老家很多人仍然烧柴火,记者家也如此,记者和母亲一同将把摆满“血球”的筛子悬挂在烧柴火的灶上面,至此,邵阳知名特产猪血丸子的制作过程,才能算大功告成。等每天煮饭做菜时的烟火薰燎“血球”,约一个星期, “血球”一个个被薰干,表面都是黑糊糊的时候,便可将猪血丸子做成一道道美味菜品。
将猪血、猪肉、水豆腐参合在一起,做成当今闻名遐迩的邵阳特产——猪血丸子。老祖宗究竟是怎样想到的?记者好奇地询问起隔壁陈大爷,他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典故的:
传说宋朝年间,在邵阳这块土地上住着一对孤儿寡母,孩子他爹早年因病逝世了,这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着自己的儿子。母亲为了让儿子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便把儿子送到云山庙里面与和尚一起习武。习武很辛苦,可是跟和尚住在一起又只能吃素。母亲眼看着儿子一天天瘦下去,很心疼。有心做一点荤菜去改善一下儿子的生活,又怕和尚不准。有一天,她急中生智想到把猪血加在水豆腐里面,再把豆腐捏成球状,薰干后成黑糊糊的东西。母亲把这黑糊糊的东西拿到庙里面送给和尚和儿子吃。当庙里的方丈问这黑糊糊的东西是什么做的?母亲回答道,是用水豆腐薰干而成的,方丈也没有其他异议了。和尚和孩子吃了这种黑糊糊的东西做的菜,感觉很好吃,每顿都能多吃几碗饭。这样练起武来,更加有劲了。于是,母亲就定时送这种黑糊糊的东西到庙里面给他们做菜吃。后来孩子习武下山后,去参加了朝廷的武艺招考,一举夺得武状元。这时,这位善良的母亲才告诉大家,她那种黑糊糊的东西不仅仅是用水豆腐做的,里面还加有猪血。但是,也没有人去责怪这位善良的母亲了。事情传开后,邵阳人各家各户都开始做起这种黑糊糊的东西,给它取个名字叫“血粑”,并一直流传下来了。这个故事是否属实,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记者却坚信它是真的。
由于今年上班时间较早,猪血丸子还没有熏干,不能吃到母亲和记者亲手做的“猪血丸子”了,未免有些遗憾。昨天,母亲告诉记者,家里的猪血丸子已经可以吃了,脑海里浮现了一碗爆炒猪血丸子,飘着浓郁的香味,此刻,记者垂涎欲滴。
来源:衡阳新闻网
作者:卢幼莲
编辑:张扬